盛夏的七月,驕陽似火。在白沙黎族自治縣七坊鎮南洋村三隊村頭近百年的酸豆樹下,剛剛收割膠水回來的婦女們聚集在這里,嘴上嘮著家常里短有說有笑,而手里正在忙碌著,你負責把竹子劈開三五段,我負責把劈開的竹子修成細條,她再把細竹條捆綁制作成掃把。大家分工有序、通力合作。在她們的周圍還有一群各家放假回來的孩子正在你追我趕,相互嬉戲打鬧,大家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
據了解,今年以來,白沙大力開展人居環境整治工作,各村各戶的清潔衛生都需要這樣竹制耐用的掃把進行清掃,市場需求量大。白沙七坊鎮敏銳地抓住了這一機遇,充分結合南洋村委會竹林多、竹子質量好的優勢,在南洋三隊開展竹編產業試點工作,把勞作之余的婦女同志們聚集起來,從事竹編工作,把編織好的掃把推向市場。
據南洋村委會主任馬亞起介紹,南洋村群眾一直以來都有種竹子的傳統,目前南洋村共有竹林100多畝,年產量6萬根左右。過去竹子主要賣給芭蕉農和建筑商,用于芭蕉樹固定和搭建分站腳手架。馬亞起告訴記者,賣一根竹子價值僅有2到3元之間,一年下來產值不到20萬元,而如果用來制作竹掃把,一根成材的竹子能夠制作出8至11把,一把掃把市場價6塊錢,經過加工使竹子直接實現了幾十倍的增值。
原本竹掃把制作對于南洋村三隊的婦女同志來說是不可能實現的工作,因為這是一項她們不掌握制作要點也從來沒有從事過的。但勞動人民的智慧總是無窮的。為了學會制作竹掃把,南洋村委會從市場買回了一把掃把,把三隊的婦女同志們聚攏到一起,通過不停地把掃把拆開然后重新組裝,反反復復,對遇到的難題大家展開討論,并不斷研究如何才能把掃把制作得更加耐用更加美觀。
“這里的竹子長勢好,竹節少。她們制作出來的竹掃把彈性好、竹條多也更加細致,且比原來從縣外采購性價比更高。”七坊鎮環衛站站長符益成告訴記者,前幾天環衛站剛剛從南洋村群眾手中購買了600多把,環衛工人和村保潔員都普遍反應這樣的掃把在鄉村道路的清掃中更加方便耐用。
除了本鎮環衛站進行批量采購,就連其他鄉鎮也已經慕名而來。“前兩天金波鄉白打村還訂購了50把我們的掃把呢。”馬亞起說,希望大家都可以根據需求,積極采購南洋群眾制作的掃把,幫助村民尤其是貧困戶增收致富。
如今,竹編產業成效凸顯,婦女同志的積極性也有大幅度提高,七坊鎮政府目前正在積極籌劃在南洋村建設竹編廠房,并已經采購回了可用于分解竹子的專用機器,準備進行量化生產。同時擴大竹編產業品種,除了生產掃把,竹筐、竹籃等接下來也將成為未來七坊南洋竹編扶貧產業中的新品種,希望通過發展竹編產業幫助更多群眾致富增收。
相關閱讀:大茂竹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