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邁縣瑞溪粽歷史悠久,可追溯至清康煕年,至今已近350年。據傳,清初瑞溪建墟,當時叫“崩溪”(南渡江沖刷引河岸崩裂,時人稱為崩溪)。開張之日,各村各鄉百姓,舞獅舞龍,敲鑼打鼓,肩挑車推各種農產品、小食、手工藝品來開市,其中就有粽子。府縣官員、各地豪紳商賈前來慶賀時,品嘗粽子后一致稱道:崩溪粽是天底下最好吃的粽!后來瓊臺書院掌教謝寶來崩溪墟南文村,為曾家修譜題寫《南文八景》時,非常愛吃崩溪粽。過后,村人為感謝他,便挑一擔粽子往書院答謝。謝掌教認為“崩”寓意不祥,故改“崩溪”為“瑞溪”。瑞溪粽子從此揚名,如今已是與定安粽、儋州粽齊名的海南名粽。
近年來,在澄邁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瑞溪鎮委、鎮政府積極探索多種途徑做大做強瑞溪百年粽子產業,取得一定成效。據統計,2015年,瑞溪粽子銷售量2064320個,產值1238.6萬元。
瑞溪的粽子可考究了。先說外面一層粽葉,是從海南島最高的五指山上采摘的新鮮葉子,專門送貨過來的,這樣的粽葉包的粽子煮出來有種天然的清香味和淡淡的黃綠色。再來就是粽子“肚”里的豬肉,為了達到最佳的口感,這里的商家與屯昌縣經營正宗當地黑豬肉的商家聯系,不間斷地購買上佳好肉,這種肉經過高溫烹煮后,肥肉部分已經化為油脂溶入糯米中,而瘦肉部分也是入口即化。
在澄邁當地有一條九龍溪,溪水清澈無污染,當地養鴨的群眾就在這天然的好環境里放養鴨子,讓鴨子到大自然里去自己找最好吃最有營養的東西。當地人發現,鴨子最喜歡吃的就是九龍溪里的蚌,吃了蚌的鴨長得胖乎乎的,生下的鴨蛋非常有營養,蛋黃已經不是黃色了,而是一種橙紅色。這種鴨蛋做成咸蛋后,再專門挑出里頭最好吃最營養的咸蛋黃包入粽子中,比普通的咸蛋黃油脂明顯要多,但是卻一點都不膩。
百聞不如一“吃”。剝開一個瑞溪粽子,熱氣混合著清香撲鼻而來。咬上一口,被高溫化開的肥豬肉和咸蛋黃的油脂沁入了綿軟又帶彈性的糯米,香味十足。再咬第二口,黑豬肉、紅蛋黃、綠糯米配合著透明的油脂,在舌面上瞬間合而為一,濃郁的香味猶如泉水一樣噴涌而出,在唇齒間流淌……
整條瑞溪街上,大多賣粽子的也都姓曾。曾德憲說:“平時一天能賣1500個,端午節前后一天至少賣上6000個!”瑞溪粽子的受歡迎程度由此可見一斑。

發表評論
匿名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