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坡肉又名紅燒肉、滾肉、東坡燜肉,人人都會聯想到,這和北宋大文豪蘇軾有關,最早在徐州的創制,在黃州時得到進一步提高,在杭州時聞名全國。在海南儋州地區,也盛行吃“東坡肉”。逢年過節,家里只要來客人,東坡肉是必不可少的美食佳肴。
歷史由來
盛而不衰的“東坡肉”,流傳至今,已有近千年歷史。傳說蘇軾一向喜食豬肉,有一次家里來客,他即烹制豬肉饗客,把豬肉下鍋,著水放調料后,以微火慢慢煨著,便與客人下起棋來,兩人對奕,興致甚濃,直至局終,蘇軾才恍然想起鍋中之肉。他原以為一鍋豬肉定會燒焦,急忙進廚房,頓覺香氣撲鼻,揭鍋一看,只見豬肉色澤紅潤,汁濃味醇。品其便醇香可口,糯而不膩,并博得客人們高度評價,蘇軾本人也由此得到了啟發。
爾后如法復制,同樣味美,自這以后,他便常做此菜,有額待客,無額自食。并還將烹制這道菜的經驗進行總結,寫了一首《食豬肉》詩云:“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時他自美。”由于蘇軾的名望,特別在知識分子中間,曾被“傳為美談”。菜因人傳,故人們將他所創的這種香美軟爛的佳肴——紅燒肉,命名為“東坡肉”。
風味特色
儋州東坡肉其色、香、味俱佳,深受人們喜愛。慢火,少水,多酒,是制作這道菜的訣竅。一般是一塊約二寸許的方正形豬肉,一半為肥肉,一半為瘦肉,入口香糯、肥而不膩,帶有酒香,色澤紅亮,味醇汁濃,酥爛而形不碎,就連不敢吃肥肉的人也能吃上一大塊,十分美味。
營養價值
豬肋條肉(五花肉):豬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必需的脂肪酸,并提供血紅素(有機鐵)和促進鐵吸收的半胱氨酸,能改善缺鐵性貧血;具有補腎養血,滋陰潤燥的功效;
肥肉中的腦磷脂與不飽和脂肪酸,是一種重要的健腦補腦物質。 肥肉能強身健體,沒有脂肪食物,人體內必須的維生素A、D等脂溶性維生素(維生素食品)就無法吸收和利用。
食用功效
東坡肉味甘咸、性平,入脾、胃、腎經;補腎養血,滋陰潤燥;主治熱病傷津、消渴羸瘦、腎虛體弱、產后血虛、燥咳、便秘、補虛、滋陰、潤燥、滋肝陰,潤肌膚,利二便和止消渴。豬肉煮湯飲下可急補由于津液不足引起的煩躁、干咳、便秘和難產。
食用禁忌
東坡肉中含有較多的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因此,患有某些疾病的人,如高血脂、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患者,應少吃或不吃肥肉。
相關美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