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革命菜,原名野茼蒿,又名安南草,是一種常年生長的野菜,在海南的山地里,隨處可見。因在革命戰爭年代,革命老前輩曾用它來充饑,故起名“革命菜”。
這飽含著海南人民至親至愛的革命菜,如今已走出了深山老林,走進了革命的教科書里,走進的飯店酒店與家庭餐桌里,和其他海南野菜一起,革命菜已經走進了海南人民的生活中,成為了一種人見人愛的綠色食品。
小知識:
中文學名:革命菜
別名:野茼蒿、野青菜、野木耳菜、安南菜等
拉丁學名:Gynura crepidioides Benth.
界:植物界
科:菊科
屬:野茼蒿屬
種:革命菜
分布區域:熱帶非洲,在世界溫暖地區歸化,中國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與海南。
花果期:9-11月
常生地點:海拔400-900米的山坡或溝邊
采集:海南一年四季都可采收,其他地區是夏季采收。以鮮用為佳。
名稱由來
在海南,說起野茼蒿,可能沒有多少人認識,可是說起革命菜,幾乎無人不曉。這是因為,在過去的那一段艱苦的革命斗爭歲月里,馮白駒將軍和他的戰友們,在敵軍的重重圍困中,在深山老林里,常常就是靠這野菜充饑,才度過那段艱難的歲月的。也正因為如此,這種叫做野茼蒿的普普通通的野菜,才被當年的紅軍戰士們稱之為革命菜。在海南二十三年紅旗不倒的旗幟上,同樣記載著革命菜的不朽功績。
有野史記載,說當年小日本在準備發動侵華戰爭前,用飛機把革命菜的種子撒播在中國的大地上,以備將來不時之需,所謂三軍未動糧草先行啊,故也有飛機草的別名。
有一位海南朋友是這么描述革命菜的:我們隊里(農墾生產連隊)的一位老人,當年是瓊崖縱隊的一名戰士,就是他教我們認識革命菜的。“五指山上彩云飄,紅旗插在半山腰,深山野嶺做營地,堅持斗爭不動搖。”他一邊給我們唱起當年的紅色歌謠,一邊給我們敘說著以革命菜充饑度日的那些艱苦的斗爭歲月和慘烈的戰斗情景。當說起那些犧牲的戰友,他竟像孩子一般,涕淚交流,泣不成聲,令我們為之動容。
就是從那時起,我對革命菜,也就多了一份了解,也多了一份崇敬的感情。呵,這毫不起眼的野菜呀,不僅在災年里,給饑荒中的海南人民帶來了一線生的希望,而且還以它那綠色的乳汁,喂養了那場革命。它留給海南人民的,是永遠的親,永遠的愛。
形態特征
革命菜的莖直立,單葉互生,葉片長圓狀橢圓形,邊緣有重鋸齒或有時基部羽狀分裂,兩面近無毛;瘦果狹圓柱形,赤紅色,有縱條,被毛;冠毛豐富,白色。其可以高到150公分,適應力強,繁殖快。除了濕冷陰暗的地方以外,只要有新的空地,如荒地、火燒地或干燥的河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分布地區
革命菜在中國主要分布在廣東、廣西與海南地區,海南主要分布在保亭、白沙、五指山等山區的溪溝旁、田坎上、山灣里、嶺腳下。
中國臺灣地區也有革命菜的分布,在臺灣則把它叫昭和草,非常日化的名字,看來它應是一種歸化植物。
食用方法
每年春、夏、秋三季,可摘其嫩莖葉、幼苗,炒食甜滑可口,味道極美。常見的吃法有清炒革命菜、涼拌革命菜、革命菜炒肉絲、革命菜炒雞蛋,此外還有革命菜燙豬肚排骨煲、革命菜燙豬腳煲、革命菜燙牛腳煲、革命菜燙土雞煲、革命菜燙牛肉煲等吃法。
它的味道類似茼蒿味,喜歡的朋友不妨一試,記得上次放假剛回海南,和朋友就拿革命菜來吃火鍋,非常美味。
營養價值
革命菜營養價值極高,它性平,味道甘辛,含蛋白質、粗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C等營養成份。在100克鮮菜中,含水分93.9克、蛋白質1.1克、脂肪0.3克、粗纖維1.3克、鈣150毫克、磷120毫克、胡蘿卜素5.1毫克、維生素C10毫克、維生素B20.33毫克、尼克酸1.2毫克。
功效作用
革命菜除了食用有營養價值外,還有極好的藥用價值,其具有健脾消腫、清熱解毒、行氣、利尿的功效。可治感冒發熱、痢疾、腸炎、尿路感染、營養不良性水腫、乳腺炎等。
藥用價值
性味:《南寧市藥物志》:“辛,平,無毒”。
①《南寧市藥物志》:“行氣,利民治水腫”。
②《廣西本草選編》:“健脾消腫,清熱解毒。治感冒發熱,痢疾,腸炎,尿路感染,營養不良性水腫,乳腺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