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燈籠果又名酸漿、紅菇娘、掛金燈、戈力、燈籠草、洛神珠、泡泡草、鬼燈等,在海南常稱為帕帕果,可生食、糖漬、醋漬或作果漿,是野外比較常見的野生水果。
未成熟的燈籠果(圖)
成熟的燈籠果(圖)
歷史由來
燈籠果在中國栽培歷史較久,在公元前300年,《爾雅》中即有酸漿的記載。現(xiàn)在在東北地區(qū)種植較廣泛。海南之前沒有人工種植的記錄,基本都屬于野外自然生長而成。
2007年海南農(nóng)業(yè)專家和專業(yè)技術(shù)人員引進東北的“燈籠果”與海南野生的“燈籠果”草進行復合繁育栽培,根據(jù)“燈籠果”的生長規(guī)律和環(huán)節(jié)特征,精心培育出新一代有兩品種的燈籠果,終于成功地又一次打造出了海南有機綠色無公害水果的又一個品牌。
形態(tài)特征
燈籠果花期在5-9月,果期6-10月,漿果為黃綠色,大多為橢圓形,少數(shù)為球形,未成熟果實為青綠色,成熟果實為明黃色,內(nèi)包有若干直徑毫米狀小顆粒種子,外形如葡萄,薄膜帶眼,果味清甜,營養(yǎng)豐富,在不破壞果眼的情況下,從果眼擠出種子,薄膜可吹出聲音。
風味特色
燈籠果可供食用,果實香味濃郁,味鮮美。成熟時掛滿枝頭,如同一串串燈籠,別具特色。
營養(yǎng)價值
燈籠果含有人體需要的多種營養(yǎng)成分,其中鈣的含量是西紅柿的73.1倍、胡蘿卜的13.8倍,維生素C的含量是西紅柿的6.4倍、胡蘿卜的5.4倍。它獨特的風味和豐富的營養(yǎng),是加工飲料、果酒等飲品的好原料。
功效作用
燈籠果具有清熱、解毒、利尿、降壓、強心、抑菌等功能。主治熱咳、咽痛、音啞、急性扁挑體炎、小便不利和水腫等病。
《南京民間藥草》:“治喉痛及腫。”
《中藥材手冊》:“清肺胃熱,消郁結(jié),止喉痛。治咽腫,鎖纏喉風,一切瘡腫,婦女血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