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錦山煎堆在海南俗稱珍袋(為海南方言音譯),是一種油炸米制品。海南最早出現在文昌,以文昌錦山鎮的鑒光珍袋店最為正宗,已四代傳承逾百年歷史,是元宵節時敬神祈福,老人賀壽,或是建房上梁,孩子滿月招待客人少不了的名吃。
歷史由來
廣東人(海南在1988年以前隸屬于廣東省管轄)制作煎堆由來已久。明末清初文學家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中已有記載:“廣州之俗,以烈火爆開糯谷,名曰爆谷,為煎堆心餡。煎堆者,以糯粉為大小圓,入油煎之,以祭祀祖先及饋親友者也。”清末民初的一首《羊城竹枝詞》也有“珠盒描金紅絡索,饋年呼婢送煎堆”之句,可見當時已有把煎堆作為年宵禮品之俗。據專家考證,煎堆就是由唐代以前的“煎追”(dui)演變來的。唐人王梵志有詩贊曰:“貪他油煎追,愛若菠蘿蜜。”
珍袋分類
一是珍袋塊,文昌錦山鎮所。
二是珍袋球,老爸茶店的珍袋球常有。
三是珍袋粽,柚子一般大,文城鎮以南地區才有,且是宗教祭祀為主。
海南各地制做的煎堆種類很多,有餡料實心煎堆,有夾心煎堆塊,還有沒有餡料的油炸空心煎堆。能采用十多種料和素、葷、甜、淡各種口味以及塊狀、絲狀各種形狀。
制作方法
錦山煎堆煎堆風味獨特,制作考究。須精選新鮮糯米,入水浸泡5小時左右。然后再用石碾碾為米粉狀,用篩子篩取精細部分,再用水搓成粉團,放進鍋中煮熟,然后滲和余下的糯米粉用手搓擦,使其均勻,而后捏成拳頭大小的空心米團子,加進餡料。餡料有花生糖、椰蓉、豆蓉、冬瓜糖果、椰子絲、芝麻、肉丁和冬瓜糖等,接著把芝麻灑在團子表皮上,放進油鍋里炸,油最好是椰子油或花生油。油炸時,邊炸邊不停地翻動,使其厚薄一致,圓圓勻稱,幾分鐘后撈起,涼一會再炸,如此三、四次,直到表皮呈金燦燦的。
小吃特點
錦山煎堆選用上乘糯米制作果皮(有些還有粘芝麻),餡料有花生糖、椰蓉、豆蓉、冬瓜糖果、椰子絲、芝麻、肉丁和冬瓜糖等,用花生油炸熟,不論果皮,果餡都有濃郁的香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