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屎藤粑仔

瓊海美食 美食小吃 瓊海特產評論13,531閱讀模式

雞屎藤粑仔是海南瓊海地方特色的民間滋補品,有“雞屎”這種不雅的名字,是因為葉子用手揉爛后初聞有一股雞屎味,所以才得這樣一個不雅的名字,但其實久聞又會有一股沁人肺腑的清香。在書本上,文人雅士為雞屎藤取名“雞矢藤”以除臭,但民間卻仍然喜歡雞屎藤這個直白的稱呼。

歷史由來

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草語·藤》載:“有皆治藤,蔓延墻壁野樹間,長丈余,葉似泥藤,中暑者以根葉做粉食之,虛損者雜豬胃煮服。”《本草綱目拾遺》則有言“中暑者以根、葉作粉食之。虛損者雜豬胃煎服。治瘰疬用根煎酒,未破者消,已潰者斂。”汪連仕的《采藥書》記載有:“治風痛腸癰,跌打損傷,流注風火蟲毒,散郁氣。洗疝,合紫蘇煎湯。”

現代漢語詞典里的“粑”是餅類食物的意思。但海南人說的“粑仔”(海南話音bo,gia)其實是一種類似北方面疙瘩那樣的東西,據說當年瓊崖縱隊被圍困在山上時,缺食少穿,缺醫少藥,戰士們就靠挖野菜充饑,后來野菜也挖完了,好多戰士都得了營養不良性水腫。當地老百姓聞訊后,就把“雞屎藤粑仔”裝在竹扁擔中,以打柴為名,躲過敵人的搜查,把“雞屎藤粑仔”送到山上幫助戰士們渡過難關。

制作方法

1、雖然時間斗轉星移,但雞屎藤粑仔的制作方法并沒有什么改變。制作方法雖然不難,卻十分費功夫。工序分為前后兩部分。首先當然是將郊外采回的雞屎藤洗干凈,把葉子摘下后剁碎。大米洗凈泡上半個小時后,與剁碎的葉子一起放在碾米機磨成米漿,磨的過程中,還要往機里持續地加水,這是關鍵。

雞屎藤粑仔

2、是否水磨和是否舍得放藤葉,是判斷雞屎藤粑仔正宗與否的關鍵。地道的雞屎藤粑仔在磨的過程中一定要加水,這就是水磨。水磨出來的是米漿而不是米粉,磨好后還得將水擠干。雖花功夫,但這樣捏出的粑仔下鍋煮后很滑很細,更好吃。

3、米漿擠水的過程非常“原始”,即將濕漉漉的米漿布袋扎緊,放在長凳上,長凳一頭綁定一鐵桿,把布袋放在鐵桿下,制作者手腳并用在另一頭使勁往下壓鐵桿將布袋的水擠出。擠水過程需半小時左右。

雞屎藤粑仔

4、這個工序做完后,將擠出水分的濕米粉團拿出,放在案板上,加上少許干米粉,雙手再用力揉約十分鐘。到此,第一部分的工序才算完畢了。

雞屎藤粑仔

  
5、下一步就是將濕米粉團揪成小塊,再搓成細長條,然后,用拇指食指和中指嫻熟地搓出一個個像南瓜籽般大小,粗細均勻的粑仔來。

雞屎藤粑仔

6、粑仔捏好后,候水開下鍋,差不多煮熟后,往里加紅糖和姜汁水。紅糖和姜汁煮出的粑仔,是最傳統的做法。現在還有一種很普遍的作法是放椰奶、白糖、姜汁,這樣煮出的粑仔比較受食客喜歡。不能直接加新鮮椰子水,它容易酸,只能加新鮮榨出的椰子汁。得事先把椰絲泡出,用果汁機兌熱水榨出鮮汁候用。

雞屎藤粑仔

7、經過如此多的工序,一碗熱乎乎的雞屎藤粑仔就做好了。

雞屎藤粑仔

風味特色

在瓊海,雞屎藤是夜宵當之無愧的主角,爽口健身的雞屎藤粑仔,白色的椰奶汁中露出粒粒翠綠的小疙瘩,甜絲絲,粘滋滋,帶點咬勁。夏天,一碗冰鎮椰奶雞屎藤粑籽,冰爽宜人香甜糯軟,冬季,一碗熱騰騰的雞屎藤耙仔,伴著紅糖姜絲的香味,可以驅散一天的倦意。

功效作用

雞屎藤粑仔具有驅風鎮咳、祛痰止瀉、治療感冒的作用。雞屎藤清熱、消炎、解毒、潤肺醒腦,民間叫土參。用葉搗粉為湯可治咳嗽。其薯塊可治血癆。葉子還可治痢疾,它的嫩莖葉可以蒸食,其莖汁味甜還可吸食!

雞屎藤果之汁液可治毒蟲螫傷,敷于患處。也可為凍瘡藥。由于雞屎藤有清熱、解毒、去濕、補血的功能,被民間稱為“土參”。作為中草藥入藥,它能祛風利濕,消食化積,止咳,止痛,還可以用于風濕筋骨痛,跌打損傷等。民間傳說,婦女在農歷七月初一吃雞屎藤粿仔湯,還可以補血。

weinxin
techanchaxun
微信公眾號
在微信里搜索【椰島農事】或【techanchaxun】關注我們的公眾號,可及時獲取每日最新推送。
海島小哥
  • 本文由 海島小哥 發表于 2016-06-26 12:37:02
  • 【椰島農事】主編,感謝您的關注和支持。
  • 特色飲品
  • 海南甜品
匿名

發表評論

匿名網友

:?: :razz: :sad: :evil: :!: :smile: :oops: :grin: :eek: :shock: :???: :cool: :lol: :mad: :twisted: :roll: :wink: :idea: :arrow: :neutral: :cry: :mrgreen: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