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黎族鼻簫,黎語稱雖勞、屯卡、圓哈,與普通的樂器簫有所不同,一般使用鼻子來吹奏,是黎族富有特色的邊棱氣鳴樂器,歷史久遠,十分獨特。
歷史由來
黎族鼻簫歷史久遠,一千多年前已在我國海南島民間流傳。
清代張慶長著《黎岐紀聞》載:“男女未婚者,每于春夏之 交齊集曠野間,男彈嘴琴,女弄鼻簫,交唱黎歌,有情投意合者,男女各漸湊一處,即訂耦配,其不合者,不敢強也?!笨梢?,鼻簫是黎族青年表達愛情時常用的樂器,男女都會吹奏。每當夜幕低垂,寂靜的黎家村寨里,不時傳來陣陣纖細而清幽的簫聲,這是黎家小伙子在吹簫召喚女友,還是姑娘對男友的回答,也許是一對情侶依靠在檳榔樹下,輪流吹著鼻簫訴說相互的鐘情。在黎家,以鼻簫吹得是否出色來定親結緣,還可互換鼻簫作為定情的信物。
《番社采風圖考》:“鼻簫,截竹為管,竅四孔,長可尺二寸,通小孔於竹節之首。按於鼻橫吹之,高下清濁中節度。蓋亦可誒。為洞簫者也。麻達夜間引社中,番女聞而悅之,引與同處?!薄芭L,構屋獨居。以鼻簫、口琴,男女互相調和,久而意諧,乃告諸父母。”
美麗傳說
關于鼻簫的產生,還有一段催人淚下的愛情故事。相傳很久以前,有一對黎族青年在五指山下相愛了。臨結婚之前,這位姑娘到檳榔園采檳榔,被峒主發現,被抓起來,峒主硬迫著姑娘嫁給他。姑娘不允,便被關起來。小伙子找了十天十夜,終于發現姑娘被關在密林中的一個小洞里。
兩人無法相見,小伙子只好唱歌傳情。峒主知道后,又把小伙子抓起來,割掉舌頭,發配到一個荒遠的山林里,過了一個月,小伙子又在山洞邊出現。他砍了一節白竹,用鼻吹出自己的痛苦和思戀之情。姑娘心領意會,感動不已。后來,小伙子被峒主抓去處死。死前托人將鼻簫轉交給姑娘,不久,姑娘逃出虎口,跪在小伙子墳前,悲痛欲絕,把小伙子生前吹奏過的鼻簫曲吹奏了一遍。然且,姑娘懷揣鼻簫,長眠在小伙子墓前。以后,鼻簫便一代又一代傳下來。
制作工藝
簫管用石竹制作,其長短、粗細規格不一,民間多使用一根無節的細竹管,管長60厘米~70厘米、 管徑 1.6厘米左右,在距兩端管口8厘米處,各開一個圓形按音孔。按音孔既可開 在管身一側, 也可開成前后各一。如果使用兩端帶竹節的竹管,需在節隔中心開一圓形通孔;使用多節竹 管制作,則要打通竹節。吹孔在竹管的細端。
工藝特色
鼻簫有許多固定的曲調,它們大都是無標題的抒情短曲,每曲都有一定的含義,在黎族人民中世代相傳,但各地也不盡相同。而在黎家青年男女中,鼻簫則多為即興吹奏,其曲調也因人而異,難怪黎族姑娘可以根據樂曲和音色的不同,能夠在很多的簫聲中辨認出自己情人獨特的簫聲來。
“拋個石頭探水深,吹曲鼻簫試儂心”。從這句黎謠中也可看出,鼻簫與黎族青年的戀愛生活有著密切關系。黎族姑娘也是吹鼻簫的能手,每逢農閑、節日或戀愛時,當小伙子吹起嘟嚕(洞簫)時,姑娘則吹響鼻簫對答。
現存狀況
在黎族民間,偶爾也能見到管身很長的鼻簫,其中最長者竟達160厘米,需要躺著吹奏,用腳趾來按下面的音孔。這種長鼻簫,現在只有極少數的老人才能吹奏,一般黎家后生是很難勝任的。
現在隨著會吹鼻簫的老人一個個的離世,年輕人很少有人學習吹奏,古老的鼻簫已頻于流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