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海南苗家五色粽用糯米和紫蕃藤、黃花、楓葉、紅藍(紅絲線)這五種植物的汁液來提供天然色素制作而成,有紅、黃、藍、黑、白五種顏色,與苗家五色飯齊名的苗家傳統美食,是海南島苗族同胞家庭團圓吉祥的象征。
歷史由來
據民間傳說,很久以前,苗族祖先居住在黃河流域,由于苗族頭人的殘酷壓迫和剝削,五兄弟無法忍受被迫逃難。在逃難時約定于農歷三月初三到海南島五指山相會。五兄弟歷盡艱險,漂洋過海,爬山涉水,按時到了五指山。于是,他們高高興興地點起篝火制作五色粽,以慶祝兄弟團聚。從此,他們就在海南島居住繁衍,五兄弟改為五姓,故現在海南島的苗族只有李、鄧、金、蔣、馬五姓。為此,每當農歷“三月三”苗族同胞家家戶戶都制作五色粽,以示對先祖的懷念和家庭團圓,因此五色粽是海南島苗族同胞家庭團圓吉祥的象征。
制作方法
五色粽的制作方法簡單。先把糯米用豬油或花生油炒至聞有香味,取出分別裝進五個盒子里。然后用紫蕃藤、黃花、楓葉、紅藍(紅絲線)這五種植物的葉液分別染成紅、黃、藍、黑、白五色。再加入腌好的野味,如山豬肉、黃肉、鹿肉等或家禽肉。接著用樹葉或芭蕉葉包裹,每種顏色的糯米都放一種,再用麻繩捆住。粽子的形式呈圓柱形,大小隨意。煮粽子時,水要浸沒粽子,如果分多鍋煮,五種顏色的粽子每鍋都要有,其意喻吉祥。煮約兩小時,粽子發出濃厚的芳香味時就可取出食用了。
關于苗家五色粽的顏色
1、黑色,即用楓葉及其嫩莖之皮,放在臼中搗爛,稍為風干后浸入一定量的水中,浸泡一天一夜后,把葉渣撈出濾凈,即取得黑染料液。黑染料汁要放入鍋中文水煮至五、六十度,再把糯米浸入其中。
2、黃色,可用黃花汁(壯語叫“花邁”)、黃梔子、黃羌等植物的果實、塊莖提取。將黃花汁煮沸,或將梔子搗碎放入水中浸泡,即得到黃澄色的染料液,也可用黃羌搗爛后與糯米拌均用力搓,可得黃色的糯米(可直接蒸,不用浸泡)。
3、紅色與紫色是用同一品種而葉狀不同的紅藍草經水煮而成。葉片稍長,顏色稍深,煮出來的顏色較濃,泡出來的米即成紫色;葉片較圓,顏色較淺,煮出來的顏色較淡,泡出來的米即成鮮紅色。
4、白色,就是糯米煮熟本身的顏色。
風味特色
做出來的五色粽子色澤鮮艷、五彩繽紛、晶瑩透亮。吃五色粽分熱吃和冷吃兩種。初出熱鍋的五色粽,香味回溢,誘人口水欲流。拆開葉子咬上一口,只覺得軟滑粘牙舌頭甜暢,滿口清香,令人吃欲大增。冷的粽子,漸漸變硬,慢慢吃可給人一種醇香的味道,吃過后嘴里還久久留有吞不進肚,吐不出口的香味。
營養價值
用天然植物染成的五色糯米飯,不僅美觀美味,除了含有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外,還含豐富的鈣、磷、鐵、維生素B1、B2等,而且有一定的藥用價值。紅蘭草有生血作用,清代《侶山堂類辯》曰:“紅花色赤多汁,生血行血之品”,“黃花飯”或梔子有清熱涼血等作用,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說楓葉“止泄益睡,強筋益氣力,久服輕身長年”,還說用楓葉煮成的青精飯,人食之能“堅筋骨、益腸胃。

發表評論
匿名網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