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瓊式月餅源自海南,由蘇式月餅演變而成,是蘇式月餅(蘇州)與廣式月餅(廣東)相結合的產物。它利用廣式月餅的糖漿皮突出一個“軟”,包入蘇式月餅油酥心產生一個“酥”,是海南最能體現傳統特色的中秋月餅。
歷史由來
關于瓊式月餅的由來,在海南本地有這么一句話:蘇點南來生瓊月。說的就是一名身在海南的蘇州點心師為迎合海南當地的飲食習慣,把蘇式月餅中的油酥和糖漿皮創新了流傳至今的瓊式月餅。
史料記載,海南島從明清時期開始有大量移民的到來,而這當中不排除有江南名廚因各種原因入瓊。明代中葉,蘇州作為全國經濟繁榮、交通發達、商賈云集的興盛之地,蘇式傳統食品已經十分有名,出現了一批名店、名廚,蘇州的一些名廚還紛紛到外地開店傳藝。
瓊式酥皮月餅(圖)
1940年代,海口的蔡全記、冠全珍等餅家生產的瓊式月餅,已聲名遠揚。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海口紅星食品廠將其生產的月餅送至廣州參評。最終因這種月餅產自海南,所以冠名瓊式月餅,并譽其為“南國珍品”。
品種分類
瓊式月餅有常見的豆沙、堅果、水果、蛋黃餡,還有紅薯、地瓜等雜糧餡,現在還可以做混合口味與無糖的品種。近年來的散裝瓊式月餅中,迷你冰皮、雪皮月餅新增加了水果、抹茶、紫薯、山楂、話梅、榴蓮、綠豆與雞屎藤等不少口味,使月餅這種傳統食品受到更多年輕人的青睞。
瓊式蛋黃月餅(圖)
風味特色
瓊式月餅“松、酥、軟”,層次分明,色澤金黃,皮與餡的搭配合理。作為外來文化與當地文化相融合的瓊式月餅,從制作工藝來看,經過上百年的不斷改進和完善,融合江南點心香、酥和廣式月餅的甜、油的月餅軟而不韌,酥而不脆,餅皮與餡的配搭合理,厚度適中,價格市民化,加上低糖、低脂的口味體現了海南人的飲食習慣,深受海南人的喜歡。
瓊式雞屎藤月餅(圖)
擴展閱讀
由于包裝沒有廣式月餅精美、宣傳和推廣力度不夠大等原因,瓊式月餅漸沒了往日的熱度。不過,即使是在廣式月餅幾乎一統天下的今天,不少老海南人仍然對本土產的糖漿酥皮瓊式月餅情有獨鐘。近年來,在節儉之風盛行之下,不過分注重包裝、味美價實的瓊式月餅迎來了新的春天,廣受市場贊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