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五指山蔞葉又名假蒟[jǔ]、蛤蔞、假蔞、山蔞等,是一種在海南山區常見的野菜品種,人們常常用它的葉子來做菜,它的美味經常和紫蘇相提并論。在五指山本地,山蔞葉常用于煎蛋、熬湯、干煸肉類等,是五指山不可多得的一道美食。
形態特征
山蔞葉一般生長在村邊的竹林緣,或和竹子混生在一起;它的葉子跟胡椒的葉子很相似,葉面光亮有革質,有一種特異的香味。它的花白色,由多數的小漿果集合而成圓柱狀,長1.5-3.5厘米,直徑0.3-0.5厘米,也有特異香氣。
分布地區
山蔞葉生于林下或村旁濕地上。廣泛分布與中國、印度、越南、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巴布亞新幾內亞等地區。國內主要產于福建、廣東、廣西、云南、貴州及西藏(墨脫)與海南各省區。
海南山蔞葉主要分布在海南中西部,廣泛生長在五指山、白沙、保亭、樂東、瓊中等地區。
風味特色
海南山蔞葉的葉子、果穗或根可以做湯料,熬雞湯或別的湯時,放少許,湯會很清香美味,在海南本地,以山蔞葉為原料做出的菜品香味濃郁。例如以山蔞葉為原料之一的黎家綠葉寶、山蔞葉肉碎煎蛋角、山蔞葉煎蛋、山蔞葉湯、土燒山蔞葉包紅薯等。
營養價值
國內植物專家采用國標方法對山蔞葉的維生素、蛋白質、氨基酸和礦質元素成分進行了測定,結果表明,山蔞葉的維生素、蛋白質、氨基酸和礦質元素營養含量豐富,尤其是山婁葉的鈣、鐵、鋅、錳和鍶的含量很高,具有很好的保健養生價值,開發前景十分廣闊。
功效作用
【藥用】以全株、根、葉或果實入藥。全株、根隨時可采;葉及果秋季采集,曬干。
【性味歸經】味辛,性溫。歸胃、大腸經。
【功能主治】溫中散寒,祛風利濕,消腫止痛。用于胃腸寒痛呃逆,脘腹疼痛,腹瀉,風寒咳嗽,水腫,瘧疾,牙痛,風濕骨痛,跌打損傷。根治風濕骨痛、跌打損傷、風寒咳嗽、妊娠和產后水腫;果序治牙痛、胃痛、腹脹、食欲不振等。蛤蔞有滋陰,于女性減少色斑、調節內分泌、產后補血氣等食用功效。
